近日,浙江杭州一個普通家庭輔導孩子寫作業時,一場“80后”與“00后”之間的爭吵再次爆發,爸爸竟氣到胸痛難忍,連呼吸都變得困難。
120緊急送醫后,確診“急性心肌梗死”。冠脈造影顯示“左前降支狹窄高達90%”,如非立即進行血管再通處理,否則后果不堪設想。
心血管疾病 (CVD):
慢性疾病“第一殺手”
心血管疾病 (CVD) ,一直是困擾全球健康的重大問題之一,是全球慢病死亡的第一原因。
據統計,2019 年心血管疾病 (CVD) 死亡人數為 1780 萬,預計到 2030 年將增加到 2300 萬。
統計數據還表明,年輕人越來越多地患有心血管疾病,1/3的死亡發生在70 歲以下,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和中風。
尤其45歲之前確診冠狀動脈管腔直徑狹窄≥70%,或發生急性冠脈綜合征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情況,稱為早發冠心病(Premature CHD,PCHD)。
要知道,心肌細胞基本沒辦法再生,少一個心肌細胞,就多一份心臟風險。
隨著這類患者越來越多,越來越年輕化,如何盡早識別心血管損傷進展,降低心血管疾病 (CVD)發生風險,一直是醫學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。
腸道菌群:
影響血管健康的隱形力量
近日《Cell》發表的研究“Research development on gut microbiota and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” 揭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:腸道菌群在血管損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。
這一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,也為“菌群移植”療法的應用奠定了基礎。
腸道菌群,是存在于我們消化道中的復雜微生物群落,它們不僅影響消化和代謝,還與免疫系統和心血管健康密切相關。
研究表明,某些腸道菌群失調可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和不穩定性,從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。
數據顯示,腸道菌群中的特定菌株代謝產物,如三甲胺(TMA)及其氧化產物TMAO、脂多糖(LPS),可引起血管內皮損傷,導致斑塊穩定性受損,并促進血栓形成,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定性顯著相關。
同時,許多腸道菌群代謝物(包括 TMAO 和 PAG)都是由腎臟代謝的。而腎功能受損的患者,上述代謝物水平的升高更為明顯,患ASCVD的風險更高。
這些研究成果,無疑為冠心病的防治和減少急性心肌梗死事件,提供了新的方向——通過調控腸道菌群,可改善血管健康,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菌群移植療法:
從根源改善血管健康
菌群移植,即將健康個體的腸道微生物群移植到患者體內,是一種新興的療法,旨在重建健康的腸道菌群平衡。
此療法在治療腸道疾病方面已顯現出潛力,如今在改善心血管健康方面也被寄予厚望。
1. 修復菌群失衡
通過移植健康菌群,可以糾正腸道微生態失衡,減少有害代謝物的生成。
2. 降低炎癥反應
健康的菌群有助于降低全身性炎癥,減少血管損傷。
3. 個性化治療方案
根據每個人的腸道菌群特征,定制個性化的菌群移植方案,確保療效最大化。
益生菌/益生元補充:
維護心血管根源健康
1. 益生菌
增加個性化補充某些益生菌,將使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受益,比如:
1)減少厚壁菌的數量或增加擬桿菌的數量,降低 F/B 比值,可能會降低患冠心病的風險。
2)增加普氏菌、羅氏菌,可以增加丁酸鹽(SCFAs之一)的含量,以增強腸粘膜完整性,減少血管損傷。
3)增加雙歧桿菌,可以增強腸道免疫力,保護心腦血管健康。
2. 益生元
促進體內有益菌新陳代謝和增殖,以改善身體健康狀態的食品成分。
尚未調整腸道菌群的組成和豐度時,補充益生元,可改善腸道菌群的代謝;
已調整后的腸道菌群,補充益生元,可持續促進有益菌的增殖+代謝。
因此,通過補充益生菌/益生元來調節人體腸道微生物組,延緩動脈粥樣硬化,預防冠心病是可行的,并已成為冠心病一級預防的新方向。
基因工程
上述促進腸道微生物組中 TMAO 產生的酶,由 cutC 基因編碼,已有研究人員在對 MecutC 突變體進行了基因工程改造,以確認腸道微生物組 cutC 基因簇的功能。
未來,臨床醫生可能能夠從基因工程的角度穩定脆弱的斑塊,這將是心血管領域的一個新治療方向。
實用建議:
保護血管健康的日常策略
1. 飲食調控
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,如粗糧和蔬菜,以促進益生菌生長。
2. 適度鍛煉
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有氧運動,如慢跑、騎自行車,能有效改善血管功能。
3. 菌群健康
在專業人士指導下,考慮益生菌補充或菌群移植,以優化腸道菌群平衡。
4. 壓力管理
通過瑜伽、冥想等方式減輕壓力,提高整體生活質量。
在微觀層面上,我們的腸道菌群一直在悄然影響著我們的心血管健康。
通過科學的菌群管理和積極的生活方式調整,我們不僅能改善腸道菌群,降低血管損傷風險,還能全方位提升健康水平。
在科學、專業的指導下,采取積極的行動,讓我們從腸道開始,維護血管的健康與活力,為更健康的未來做好準備!!!
由耀然大健康 · 健康中心許主任撰寫內容